【独家】为何刨花板产能过剩新线却还在不断上马?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9-19 13:36:00

  自2025年初开始,人造板行业不断传来试产、投产的“捷报”,其中刨花板这一品类尤甚。明明2024年的刨花板产能已经急剧扩张,许多企业甚至出现产品价格承压、盈利形势严峻、投产即停产的现实问题,进入新的起点之后,大家为何还要一头扎进新产线的建设之中?地方政府又为何甘愿以一系列优惠政策站台扶持?细究之后就会发现,答案藏在一场围绕“短期红利”与“长期生存”的博弈里,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考量与盘算。

  对不少地方而言,项目的建设落地堪称经济发展的强引擎。相较于需2-3年以上建设周期的玻璃、水泥等重化工项目,一条刨花板生产线个月就能投产,不仅能迅速拉动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还能创造数百个就业岗位,完美契合地方对“短期见效”的诉求。大型的刨花板项目成功走向市场更是每年能为地方贡献数千万元税收,成为地方财政稳定的“造血源”。这种“投产即见效、见效即增收”的特性,让地方政府对刨花板项目青睐有加。

  因此,为争抢优质项目落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覆盖项目从落地到生产的全流程。举例来说,河南鄢陵家具产业园对入驻的现代家居板材规上企业实施“前五年税收地方留存50%返还、后三年30%返还”,有效缓解了企业初期资金压力;广西环江为引进刨花板项目,累计投放3.85亿元贷款,为刨花板项目落地提供关键资金保障;山东部分地区更是开通绿色通道,将项目审批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这些政策组合拳大幅降低了企业投资的门槛,成为推动生产线“上马”的重要推手。

  在家具产业集群地,地方政府引入刨花板项目的另一个核心目标便是完善产业链闭环。山东曹县庄寨镇是全国知名的人造板生产与家具制造集群地,拥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1400余家。此前,当地家具企业需耗费高运输成本从外地采购刨花板。为破解这一痛点,当地政府引入多条高端刨花板生产线,进而实现“本地产、本地用”。产业链的补位显著提升了区域家具产业的成本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新生产线的建设。

  此外,传统低端企业借助地方政策进行的技改转型也间接助推了刨花板产能的扩张。随着《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严格实施,大量无法达标的低端产能需要被淘汰或升级改造,传统型中小密度板企业面临着“不转型即淘汰”的困境。因此多地针对这一情况推出专项技改支持政策,引导传统型企业向高端刨花板方向转型升级。对这类企业而言,借助政策补贴转型刨花板,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行业产能总量。

  地方政府这种“各扫门前雪”的招商逻辑,正在让产能过剩的风险持续累积。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刨花板生产线因市场需求不足处于半停产状态,这种“局部合理、全局过剩”的局面也折射出,在地方政府忽视行业整体情况、仍持续推进刨花板生产线落地的选择中,其发展诉求与行业整体供需平衡的协调,仍需进一步探索优化。

  如果说地方政府支持刨花板项目的建设是为了抢抓经济,拉动效益,那企业作为近几年刨花板产能大爆发最直观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却仍在加码项目建设,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显然更需细细拆解。

  尽管刨花板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但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家具、定制家居的需求正持续释放。作为家具制造的核心基材之一,刨花板的细分市场需求仍存在增长空间。不少企业基于对未来细分市场的判断,选择提前布局新产能,为抢占后续市场份额筑牢基础,这也是众多企业持续建设刨花板新项目的原因之一。

  在刨花板行业中,头部企业对规模效益的追求尤为明显——通过扩产或新建工厂,它们既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又能在原材料集中采购、规模化生产制造及统一渠道销售等环节摊薄成本,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在价格竞争与利润空间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巩固自身行业地位。以鲁丽木业为例,2024年其先后于1月、4月、7月投产三条年产8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生产线万立方米。大规模生产不仅让鲁丽木业在原材料采购中拥有更强议价权,更通过生产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降低成本,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跨区域新建生产基地是兼顾成本控制与市场拓展的战略选择。从运营端看,贴近下游需求端建厂可减少原材料与成品的长距离运输,直接降低物流成本;从市场端看,本地化生产能更及时地响应区域客户的订单需求与产品调整诉求,为逐步抢占区域市场、构建全国性品牌影响力奠定基础。以鼎丰木业为例,共建设了4条产线万立方米连续平压刨花板生产线万立方米线万立方米线万立方米FOSB连续平压刨花板生产线。四条产线的错落分布既通过近距离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也借区域辐射力扩大市场份额,推动鼎丰品牌全国化布局更加完善。

  政策要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也是企业建设新产线的动因之一。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传统生产线的技术与排放逐渐难以满足新标准,若不及时进行产能升级,企业将面临停产、淘汰的风险,因此建设技术先进、符合排放要求的新工厂,成为了企业顺应政策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企业内部发展需求来看,部分老旧生产线普遍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新建生产线既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又能降低能源消耗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筹码。

  综上,刨花板企业在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仍持续加码项目建设,看似与短期市场供需矛盾相悖,实则是“长期主义”导向下多维度考量的必然结果。这种战略布局,既与地方政府短期经济诉求形成互补,更彰显企业抢占未来市场、筑牢竞争优势的战略定力。

  当然,产能庞大的市场情况下,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存在“借项目谋资源”的短视行为。刨花板生产线涵盖备料、刨片、干燥、热压、砂光等多个环节,核心设备如连续平压热压机、智能化砂光机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产品品质,而输送设备、除尘设备、筛选设备等辅助设施则影响生产稳定性与环保达标能力。部分企业正是利用地方政府对工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土地优惠及政策倾斜,以“建设先进刨花板生产线”为噱头,仅采购少量高端核心设备作为“门面”,在辅助设备上则选择技术落后、成本低廉的产品。这种“重主轻辅”的配置模式,看似实现了“低成本升级”,甚至能凭借“智能化生产线”的名义申请国家专项补贴,但实际生产中常因辅助设备故障导致停机频发,产品厚度偏差、表面砂光不均等质量问题突出,环保排放也时常濒临超标红线。对这类企业而言,项目核心并非提升产能与品质,而是通过“圈地、圈钱、圈补贴”快速获利,最终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行业埋下产能虚增、品质参差不齐的隐患。

  未来,若人造板行业能进一步加强区域间产业统筹,与企业的长期布局形成更紧密的协同,既避免重复建设加剧过剩,又为企业技术升级、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将推动刨花板行业在“量”的合理调控与“质”的稳步提升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支撑行业在“过剩”与“新增”的博弈中积蓄长期发展动能,让长期主义的价值在产业健康迭代中持续释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